脑膜炎患者护理方法有哪些,效果怎么样
2025-09-24 10:00:06
脑膜炎病死率较高,随着病情的进展,会引发诸多并发症,损伤患者的生理机能,生活质量也随之下降。脑膜炎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发病原因多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与病毒感染、真菌感染等因素均有相关性。新生儿脑膜炎主要是感染B群链球菌;青壮年则是易感染脑膜炎球菌;老年群体多是由于肺炎球菌引起的脑膜炎,严重的甚至可能会导致败血症。脑膜炎的发生会累及硬脑膜、软脑膜等组织,容易激发颅骨感染。
脑膜炎症状表现
结核性脑膜炎:疾病早期,患者有精神状态不佳的表现,伴有焦虑、烦躁等情绪,对以往喜欢或是感兴趣的事物较为排斥,患者会出现低热、食欲不振、睡眠障碍等症状,体重也开始下降。部分患者有持续性头痛症状,或是嗜睡、四肢肌肉松弛、呼吸频率不规则等。
化脓性脑膜炎:幼儿多是以发热、呕吐为主要表现,由于儿童机体免疫力较低,机体抵抗能力较差,细菌侵入大脑神经系统后,便会引发上述症状表现。小儿起病很急,高热一般在39℃以上,出现纳差、精神萎靡、乏力等症状。起病时,患儿意识是清醒的,一旦病情加重,则出现嗜睡的表现,头部向后仰,背部变得僵硬,整个身体也表现出“弓”样。部分成人患者由于脑膜粘连,引发了听力障碍、肢体瘫痪等严重的后遗症。
脑膜炎临床症状表现较多,若有上述症状表现,要及时到医院就诊,尽早明确诊断,避免延误疾病最佳治疗时机,防范并发症的发生。若治疗不及时,可能会引发颅神经麻痹、癫痫、失明等。
脑膜炎护理方法
加强对脑膜炎患者的护理干预,可改善疾病症状表现。常规护理方法包括心理护理、饮食护理、基础护理。
1.心理护理。对患者情绪进行安抚,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疑问,消除患者紧张、不安、焦虑等情绪表现。基于心理学理论基础上进行劝慰、开导、言语鼓励、精神暗示,帮助患者建立疾病治疗信心。通过心理干预,避免心理因素对疾病治疗效果的影响,可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
2.饮食护理。结合患者病情,制定营养均衡的膳食调理方案,多食用新鲜的果瓜蔬菜,以清淡饮食为主,戒除不良嗜好,忌辛辣、刺激性食物,多补充蛋白,摄取高纤维素等,食用易消化的食物,预防便秘。通过饮食护理干预,维持良好的机体状态,增强自身免疫力和抵抗力,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3.基础护理。加强对患者生活指导,定期更换衣物,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定期开窗通风并进行室内消毒。通过基础护理降低交叉感染风险,提高患者自我护理管理能力,提高生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