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期的妈妈如何正确使用药物,药师为你解答
2025-09-24 10:00:04
对于哺乳期的妈妈们来说,最为关心的问题无疑就是自己宝宝的健康问题。而对于刚刚成为新手妈妈的女性朋友们来说,由于宝宝需要母乳喂养或是宝宝半夜需要更换尿不湿,经常导致妈妈们的睡眠质量下降,久而久之就会使新手妈妈们的身体抵抗力受到影响,患上感冒或其他类型的疾病。通常情况下,感冒或其他疾病所产生的影响并不会非常大,服用对症的药物就能很快缓解。但由于哺乳期的妈妈们需要喂养自己的宝宝,就会产生很多疑虑,自己能不能继续哺乳,会不会传染给宝宝,自己如果吃药后进行哺乳会不会影响到宝宝?因此,了解哺乳期该如何正确使用药物十分重要。
哺乳期是否应该用药并不能简单统一为能用药或是不能用药,这不仅要考虑到哺乳期的女性疾病本身的状况,也要关注药物的使用方式。
在很多人的固定观念当中,认为中药相对温和,药物的不良反应较小,但实际上只要是药物都会有不同的不良反应,原则上哺乳期的女性是不能随便吃任何药的,无论是西药还是中药。从药物成分来看,中药当中的大部分药物都是由草药提取合成的制剂,且复合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药物配伍机制比较复杂,最终的药物有效成分比例和含量也会因此出现差别。即便是中成药物,不同厂家生产的药物在成分上也会有所差异,所以哺乳期的妈妈要想用药,需要告知医师实际情况,并且在医师的医嘱要求同意之后再进行用药。
在西药的说明书当中大多都会涉及不良反应一项,哺乳期的妈妈们看到这些不良反应,就会担心西药是否会对宝宝产生不良反应。目前,按照哺乳期安全用药等级的判定标准,划分为了L1~L5的等级,其中L1最为安全,L5则是哺乳期用药的禁忌。L1和L2级别的药物,通常情况下被认为对乳汁作用很小,不影响母乳喂养;L3等级的药物在某些研究当中显示有轻微的非致命性不良反应;L4等级的药物有明确证据显示会对婴儿造成危害,但哺乳期妇女用药后的益处会大于对婴儿的危害程度,所以此类药物在使用前一定要告知医师;L5等级的药物对婴儿产生危害程度较大,此类药物禁用于哺乳期妇女。当然广大宝妈们不用过分担心,因为L1和L2等级当中已经包含了我们在生活中可以见到的很多药物和常见病用药。如解热镇痛药物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常用的抗生素阿莫西林和万古霉素、常用的抗过敏药氯雷他定、呼吸系统疾病常用药沙丁胺醇等都是L1级别的药物,是相对来说足够安全的哺乳药。在药物选择方面最佳的做法是在与医师进行沟通后充分权衡利弊,并且在知情同意下进行选择。
专家建议,有自愈倾向的疾病能不用药尽量不用药,而若是无法避免使用某些哺乳期禁用的不安全药物,应当尽量选择疗效好、半衰期短的药物。用药尽可能应用最小的有效剂量,不要随意加大剂量。在能用外部药物解决疾病问题时,尽量不选择口服药物。宝妈们的服药时间可以选择在哺乳后立即服用,或是在宝宝最长一轮睡眠到来之前服药,这样一来可以让用药时间和下次哺乳时间的间隔进一步拉长,对宝宝的影响也能控制到最小,乳汁当中的药物浓度也会被控制到最低(对于L1级别的药物,若药物本身对母乳没有影响,则可以不用刻意计算哺乳时间)。用药前宝妈们可以向医师询问,配合说明书了解药物的半衰期,了解药物在体内的留存时间,计算最佳哺乳周期。
总而言之,哺乳期的妈妈们在生病用药时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首先,非必须使用的药物尽量不使用,对于必须使用的药物,要严格按照医师的医嘱要求和规定剂量,配合疗程进行使用;其次,在同类型的药物当中,尽量选择对母婴影响程度最小的药物,且尽量减少辅助用药和联合用药;最后,假设宝妈们的身体状况不佳,需要使用一些哺乳期禁止使用的药物时,应该立即暂停哺乳。对于某些可能引起宝宝药物不良反应的药物,但危害性不明显的,可考虑在医师的医嘱要求下调整剂量或改变用药频率,最大化避免药物的安全风险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