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热门话题 家长如何预防小儿脑瘫

家长如何预防小儿脑瘫

2025-10-21 10:00:05

脑瘫具体指的是因为出生之前、出生时以及婴儿早期阶段因为各种因素导致的脑损伤引发的综合征,这种疾病的临床表现一般体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以及姿势异常,还可能会存在智能落后、行为异常等情况。虽然脑瘫的相关临床症状可以随着患者的年龄增加以及脑部发育得到缓解,但是脑瘫患者如果没有接受及时、有效的治疗,其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的情况可能会随着时间推移愈发明显。

一、脑瘫的预警信号有哪些

1.运动发育滞后:如果孩子到了对应的年龄,却无法良好的掌握应当学会的动作技能,或者是孩子对于主动运动缺乏兴趣,就需要警惕脑瘫的风险。具体内容包括:2~3个月的孩子无法主动抬头,手紧握张开。4~5个月的孩子无法做到自主翻身,手部动作僵硬不便。7~8个月的孩子无法自主坐起,即使由家长帮忙,孩子的下肢也呈现出僵硬的姿态,手部动作非常不灵活,无法有效地进行物品的抓取等动作。8~9个月的孩子无法灵活地进行爬行,或者是在爬行的时候四肢不协调。1岁左右的孩子无法自主站立,并且左右手不灵活。

2.异常的姿势和动作:在一般情况下,孩子睡着以后,不管是平卧还是侧卧,下肢都会呈现出自然舒展的姿势,如果发现孩子睡着以后下肢僵硬无法伸直,或者是呈现出异常的弯曲,就有可能是肌张力过高而造成姿势异常,此时就需要警惕脑瘫的发生风险。当孩子站立或者爬行和行走的时候,动作表现应当是协调和自然的,偶尔出现了不自然、不协调也是正常的,但如果长期存在不协调、不自然的运动知识,也应当要警惕脑瘫风险。如果孩子的下肢呈现出内收交叉,像一把剪刀,这就是肌张力过高的体现。

3.反射异常和各类障碍:婴儿在一出生就会有先天性反射,也被称作是原始反射,这种反射是为了确保婴儿的生存。例如,家长突然要改变婴儿姿势,孩子就会作出拥抱状,这就叫拥抱反射。还有握持反射等多种原始反射,这些会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逐渐消失,一般在3~4个月时就会消失,如果孩子超过了4个月还存在原始反射,就有可能是大脑出现了病变情况,需要警惕脑瘫的风险。

4.其他各类异常:如果孩子出现了其他的异常情况,包括少哭、哭声小、容易发怒、过度依赖家长、手脚无力等,都有可能是脑瘫的预兆。家长应当要与正常婴儿进行对比,如果发现孩子存在较为突出的发育滞后等问题,就需要警惕脑瘫发生的风险。

二、小儿脑瘫预防

1.备孕阶段的父母要做好各类不良习惯的戒除,还需要避免和危险因素戒除。备孕阶段父母需要做好自身的防护,注意个人卫生,防止因为寄生虫或者细菌感染导致脑瘫风险增加。

2.女性在怀孕的阶段,要调整好是生活作息,尽量不要吃药,饮食方面也要做好调整,以营养均衡为主。怀孕阶段还要定期进行孕检,尤其是年龄大的孕妇和多胞胎孕妇,在进行生产时也要提高医疗质量,防止婴儿受到外伤。

3.在孩子出生以后,父母也要定期带其进行检查,如果发现了脑部损伤的情况,一定要及时地进行治疗。日常生活中也要做好孩子的卫生管理,饮食注意营养均衡,多观察孩子的发育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就诊。

4.早产儿、低重儿都是脑瘫高发人群,家长务必要更加注意。

结语:小儿脑瘫是造成儿童集体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影响了儿童健康成长和发育,要以及早发现和治疗为主。作为父母在生活中要多观察孩子的发育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到医院检查,做好预防工作。